400-6130-798

安徽33位老人相约捐献遗体!我国供体问题突出,是什么影响公民捐献态度?

发布时间:2021-07-13 阅读量:913 返回列表

安徽合肥最近报道了一则充满正能量的消息。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称,在合肥蜀山区邮电新村小区,有30多位老人在20年间先后办理了遗体(器官)捐献的申请登记手续,其中有4人已过世并捐献了遗体。

据了解,这些老人还成立了爱心社,年纪最高的已93岁,而年龄最小的也才50多岁,他们相互关照,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他们中来。

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于7月5日采访了其中一名老人,老人希望死后能对社会付出一些贡献,并且还能给子女减轻一些负担。

早些年,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,对器官移植也很忌讳,如今科学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,处于迟暮之年的老人,能有如此伟大举措,让人不禁心生敬佩。

百万捐献率仅为3.72!我国器官捐献供体短缺

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生命的延续带来了希望,器官移植成为许多生命垂危者的唯一希望。然而,目前来说,我国器官捐献形势不容乐观,供体短缺问题严峻。

资料显示,2017年我国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仅为3.72,意味着每100万人中,只有3.72人捐献器官。而另一边,据2013年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约有30万器官等待者在生死之间摇摆,其中仅有少数人能获得生命的礼物,剩下的只能听天由命。

2015年1月1日,中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器官移植的供体,器官移植的唯一来源,仅有公民逝世之后的自愿捐献。这一决策落地后,使得全国器官变得更为紧缺。

是什么影响了公民器官移植的意愿?

器官移植,是象征着“真善美”的伟大事项,在帮助他人的同时,也能体现自我高尚的道德价值,目前很多调查研究也显示我国公民对器官移植的态度是乐观、积极的,但在现实临床中,器官捐献人数却少之又少,究竟是什么令器官移植在民众中“遇冷”?

原因主要在于人们的宗教信仰与传统观念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,人死后就要“入土为安”,若某一个器官没有了,人体就是不完整的,说难听点就是“死无全尸”,这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。

此外,我国器官捐献法制建设不完善,以及捐献程序繁琐,也是影响公民器官移植意愿的重要因素。

对此,若要提高器官移植率,让更多的生命延续,我国需要从观念改变、制度改革等方面发力。如加大力度科普器官移植,以改变人们的认知态度,同时要加强器官移植的法制建设,明确死亡标准,解决器官捐献“绿色通道”问题,以便患者或家属在同意器官捐献后医生能及时做出捐献标准的判定。


二维码